根据自治区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度社会评价意见建议及整改工作要求》(桂绩办发〔2019〕10号)要求,为做好2018年度社会评价中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群众满意度,我局将2018年度社会评价征集到的意见建设进行了分类整理,针对5大方面问题,制定出12条整改措施。一年以来,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形成了党组书记(局长)负总责,各分管局领导具体协调,相关处室负责组织整改,处室和局属各基层单位承担具体落实的全局上下齐抓共改的格局,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围绕中心工作,完善机制,加强公益职能建设方面
整改措施:
(一)适应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主动服务,充分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发挥地质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全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责任领导:张起钻,牵头处室:地矿处,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找水办、农业地质办,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以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服务水平工作。
1.优化工作布局,巩固地勘主业。除为支撑我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铝、锰、铅锌等大宗矿产资源保障外,大力推进页岩气、稀有、稀散、稀土金属战略性关键矿产和自治区产业急需的碳酸钙、石英砂等矿种的勘查工作。通过2019年勘查工作,截至目前经评审备案中型矿产地4处,通过储量评审并备案(333)以上资源/储量:WO3 3.75万吨,回填用海砂1072.73万吨,石英砂891.02万吨,水泥用石灰岩3020.3万吨。靖西达爱矿区外围和忻城马泗矿区碳酸锰矿通过工作已具有大型规模找矿远景,大瑶山西侧、北山等地区铅锌矿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发现桂西沉积铝矿层上下粘土岩中锂矿化信息。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为香港机场建设提供填海用海砂要求,新提交大中型海砂矿床3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建设。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碳酸钙资源勘查工作方案(2019-2021年)》,全区碳酸钙勘查经费概算9000万元。经前期工作部署,局属三队、307队、地调院、区调院、物勘院等5家单位确定为承担单位,2020年度经费2100万元。
2.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服务民生。我局立足公益定位,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大力推进36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10月底,我局所承担的第一批13个县(市、区)项目全部通过野外验收,优良率达92.3%,高于同期其他单位。其余23个县市区也已全面展开野外调查工作,预计在2019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野外调查工作;二是积极投入全区防灾减灾勘查施工治理工作,承担各类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等项目为地方基础建设和民生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三是利用北斗云技术优势构建物联网自动监测预警平台,为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提供专业的地灾监测预警服务,为广西340所学校地质灾害隐患自动监测站提供技术及设备。
3.积极参与广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承担了“来宾市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土地整理项目”、“南宁市隆安县宝塔新区点灯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百色市六田沟综合整治一期工程K1+180-K1+400m暗涵段现状调查”、“大新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平果果化-龙律铝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河池市重点行业企业详查土壤及地下水样品采样及检测”等项目。9月,我局与袁隆平院士团队湖南袁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广西盐碱地改良开发和耐盐水稻种植产业结成全面、紧密、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根据各自优势开展务实合作。将利用其盐碱地海水稻种植技术,在广西谋划盐碱地海水稻种植,对广西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形成耕地服务占补平衡。
4.加强与各部门对接,推动项目进展。经过争取,促成了中央财政资金在融安、荔浦、桂中-南盘江地区投入广西页岩气勘查工作经费4722.01万元。组织局属单位开展页岩气项目3项,经费1221.44万元。初步完成马山、百色两地浅钻井位论证工作,在右江盆地马山县周鹿地区初步确定下三叠统石炮组为该地区有利的页岩气目的层。初步认为荔浦向斜、和睦向斜、都安-忻城之间向斜构造保存条件较好,具有重大的页岩气勘探潜力。象州-柳州工作区泥盆系东岗岭组中下部及顶部新发现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目的层位。
土壤详查办在8月30日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就广西重点行业企业同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进行对接,11月15日,再次到生态环境厅对接,计划于12月中旬启动广西重点行业企业同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为各地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调查提供技术支撑。“十三五”剩余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表层土壤样已采集完成。
5.积极融于地方,拓展地质工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服务广西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全局上下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思路。我局与北海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一〇核地质大队与全州县自然资源局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〇七核地质大队和容县人民政府在贵港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尝试推进“县—队”合作模式;三〇七核地质大队和平南县国土资源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七队与宜州区自然资源局签订协作框架协议;测绘院与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二七四队与华银签订境外矿产勘查合作协议;区调院与平乐县自然资源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矿产勘查、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土壤污染调查、城市地质、找水打井、地热资源勘查、矿泉水资源勘查、打击非法采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放射性核素检测等方面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助力地方及县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为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
6.推进地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水平。2019年组织实施地质科研项目12项,新开项目6项,续作6项,总经费1342.05万元。按经费来源统计,自治区找矿突破项目3项,经费302.05万元;局部门预算前期工作项目9项,经费1040万元。各项目按设计批复意见组织实施,取得较好的进展和成果。
7.推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不断提高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开展钦州港金鼓江入海口围填海区海洋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承担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主持的“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海域浅钻、定点海流观测、海域地球物理探测与底质取样等工作任务。对接海洋经济强区需求,承担北海市大风江口-雷公沙矿区(北部矿段)海砂矿详查、北海市铁山港中间沙矿区石英砂矿勘探和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工作、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业务新技术应用试点等项目工作,成果丰硕,提交填海用砂资源量(332)+(333)原矿石量为4305.19万m3(折合7777.88万t),净矿石量为3687.47万m3(折合6657.20万t)。10月下旬,取得海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建设用地不动产证书。
8.发挥核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全力支撑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实施4个放射性辐射环境现状调查项目;如期完成广西地区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整治工程排查;与自治区生态厅联合编制完成《广西地区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整治工程管理办法》,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印发实施;圆满完成广西地区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危险矿渣堆处置应急指导工作。
二、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加强对基层的指导、服务,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方面
整改措施:
(二)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提高工作实效。传达文件时,要结合实际,提出明确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部署相关工作。
责任领导: 唐善茂、战明国、漆同斌,牵头处室: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周光华副秘书长于5月召集贵港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编办、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洋局相关负责人专题研究涉及我局恢复贵港福六岭金矿开采事宜。同时,通过有关会议及支部共建活动向自治区人大环资委提出恢复贵港福六岭金矿开采事宜,得到人大有关领导及专门委员会领导重视并派出工作组前往贵港市开展调研,有望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工作实效。共召开局长办公会14次,研究及批复(回应)局属单位请示事项96项。组织召开专题会议8次,共研究涉及16个局属单位的有关事项。
三是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加强督促落实。将2019年局主要工作目标任务分解为7大类96项,制定责任清单,形成全局年度工作的总指挥棒。督办常态化,开展督查督办工作7次,对全局贯彻落实2019年工作会议、2019年中工作会议情况印发书面通报各1次,对7大类96项主要工作目标任务和“4831”工程推进情况开展填表督查各1次,对自治区党委巡视办第九巡视组巡视反馈事项进行督查整改3次。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困难及问题,助推工作进度加快和工作任务落实。
整改措施:
(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机关各部门、各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深入群众听取意见、调查研究基层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并抓好相关落实工作。
责任领导: 唐善茂、战明国、漆同斌,牵头处室: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各党组成员、机关处室负责人、党支部书记主动认领责任,由局领导带队分成7个组,带着15个调研课题分赴基层单位一线调研18次,收集到44个意见建议,现场解决11个问题,形成调研报告18份。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结合集中学习研讨和专题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发放问卷或征求意见表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基层党员群众、工作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局党组领导班子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带队深入基层干部群众,查找工作短板,深刻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共召开座谈会18次,发放问卷或征求意见表 122份,开展谈心谈话160多人次;查找出问题35个,提出63项整改措施,目前,已按要求完成年度整改任务,并形成了较好整改成效,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广西地矿改革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印发了《自治区地矿局关于基层减负26条措施》、《关于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方案》等减负、激励措施文件。针对优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问题,通过大力推进找矿突破,加强战略性大宗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主攻矿种、勘查布局和工作部署,保障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需求。编制提交了《广西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建议书(2020-2025)》。针对我局“走出去”工作进展缓慢,推进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项目建设和中国—东盟矿业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针对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问题,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定点帮扶村,现场调研“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指导解决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和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销路,制定了《自治区地矿局党组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助力打赢我局脱贫攻坚战。围绕推动工勘产业高质量发展,分管局党组成员深入地质勘察项目工地,研究破解工勘施工资质延续换证的政策瓶颈难题,提出通过争取住建部和自治区政策支持、局出台相关支持措施和整合工勘施工资源等办法解决资质延续问题。针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大量遗留问题解决渠道不畅难题,加强与自治区党委编办、自治区社保局沟通对接,将全局在职、退休职工共18271人纳入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落实局属单位506名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计划。
整改措施:
(四)进一步加强局机关与基层单位沟通联动和业务指导。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基层单位和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的政策解读和工作推进指导。
责任领导: 唐善茂、战明国、漆同斌,牵头处室: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局机关各处室加强对局属单位的沟通、指导,经常性提醒和针对性培训相结合。按年度计划开展了55场(次)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会议。
二是针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出现的突出矛盾,主动下访接访7次,向自治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自治区信访局行文4次,局领导带队去信访局对接协调2次,通过多种渠道引起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矛盾化解,保持信访维稳形势总体平稳。
整改措施:
(五)加强基层业务技术指导,加强专业技术成果经验的交流。按照局党组提出构建“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工作格局,引导下属单位向“大地质”工作转型。
责任领导:张起钻,牵头处室:地矿处,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找水办、农业地质办,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在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谋划全年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及项目管理工作,制定全年绩效考核指标、培训计划和会议计划。明确全年工作任务及考核标准,落实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履行工作职责,有序推动地勘项目管理各项工作。2019年7月召开地勘工作部署会,落实局年中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地质勘查形势,对全局地质勘查工作进行部署;11月举办全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技术培训班,指导局属单位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项目。
二是重视项目立项,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工作。协助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完成找矿突破项目2019年度绩效检查和2020年度项目立项,完成局部门预算前期地质矿产勘查项目中期质量检查及2020年度项目立项工作,完成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管理工作。
三是依据局三定方案,引导地勘单位差异化发展。在局层面,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已基本完成。根据自治区编办下发的三定方案,单位职能清晰,从事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各有侧重;各单位长期积累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资料地区差异明显;部门预算前期项目按单位职能安排;不支持一类事业单位购买新的矿业权;清理一类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支持整合工勘企业和检测中心;支持重点单位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
四是加强地质科技创新、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指导。加强对局部门前期预算、广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12个地质科研项目和海洋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组织和技术指导工作。及时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加强与一线技术干部门交流,协助解决项目存在问题,推动项目调研取得预期成果,努力提高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对广西东部干热岩远景调查研究、广西干热岩选区预测与分级评价、北斗科技在农业地质调查及优势特色农作物精准生产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钦州港金鼓江入海口围填海区海洋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等4个项目深入野外现场检查指导部门项目野外检查指导工作。
五是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开展了粘土型锂矿现场考察交流和学术报告会和院士专家现场指导暨学术交流会。
三、加强队伍建设方面
整改措施:
(六)严格执行《自治区地矿局领导干部交流实施办法》,每年年初对干部任职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对即将达到交流年限的干部进行研究,统筹制定干部交流工作方案,不断加强基层单位领导的流动性。
责任领导:战明国,牵头处室:人事处,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按照《自治区地矿局领导干部交流实施办法》的要求,研究制定干部交流工作方案。2019年,我局分4批开展干部交流工作,共交流正处级干部11名、副处级干部7名。
整改措施:
(七)加强全局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规划,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办好会计人员等各专业人才的后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并结合对业务工作的核查,开展现场指导,切实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责任领导:战明国、段建宝,牵头处室:人事处、财务处,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2019年编制完成《院士工作站绩效管理办法》初稿;完成院士工作站办公用房、科研实验室的修缮,购置办公设备,布设院士工作站科普宣传栏;组织实施5个院士工作站科研合作项目。组织完成粘土型锂矿现场考察交流和学术报告会;组织开展院士专家现场指导暨学术交流会。组织申报“广西关键矿产资源深部勘查人才小高地” 获得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组织部审批,10月正式实施,细化人才小高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分工。院士工作站组织开展了两次学术活动。
二是举办分管领导及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局办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是近两年来即便不计入学分,我局也一直坚持自己举办的培训班。培训班聘请广西财经学院老师及财政厅专家授课,不断提升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首次举办资产管理专项培训,聘请财政厅专家和财经学院老师对全局近60名资产管理人员做了资产及政府采购专项培训。
三是加强专业技术队伍能力建设,举办及组织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加强专业技术和业务经验交流。2019年,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及业务指导工作会议55场次,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加强沟通联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
整改措施:
(八)紧紧围绕地勘经济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自治区职能管理部门、地方有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和沟通联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
责任领导: 唐善茂、漆同斌,牵头处室:办公室,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加强纵向请示汇报。围绕局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的13个方面重点事项,加强请示和汇报,积极把我局工作纳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层面统筹推进。年内分别向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自治区党委常委严植婵汇报工作各1次,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报送请示14份,报告6份。其中我局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起草的《广西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工程管理办法》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批示,印发全区贯彻执行。
二是加强横向沟通协调。保持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第五秘书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有关厅局的良好对接。年内先后与北海市人民政府、百色市人民政府、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兖矿集团南美公司、宝联企业管理咨询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推一批重点项目落实落地。不断加强与自然资源厅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铀矿勘查工作方案(2020-2025年)》,基本稳定了铀矿今后6年的工作,落实了2020年至2021年的铀矿勘查工作安排,落实了2020年铀矿勘查经费。局主要领导率队与自治区党委编办、人社厅、财政厅、住建厅、自然资源厅等相关职能部门面对面地沟通对接相关工作,就影响我局改革、发展、稳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加强舆情及信息报送。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报送局工作月报10期。截至12月共报送自治区党委内部信息66条,党委信息报送得分200分,完成全年任务150分的133.33%,在同类单位中排名靠前;其中1条信息获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自治区主席陈武、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严植婵等领导批示。政务信息报送自治区政府政务信息72条,报送得分15.5分, 完成全年任务15分的103.33%。
五、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方面
整改措施:
(九)加强土地地质工作,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我局积极参与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耕地质量评定、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规划整理项目,推进成果应用转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经济区划、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富硒等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地方病防治及脱贫攻坚等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领导:张起钻、江坤树,责任处室:人事处、地矿处、农业办,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全力参与广西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测绘院承担了广西21个县(市)“三调”项目,调查面积约5.91万平方公里。 “三调”成果上交国家核查。承担广西12个县(市、区)“三调”成果的自治区级核查工作、23个县(市、区)“三调”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
二是服务广西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测绘院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高”基地土地整治、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及报批、耕地提质改造等工作。完成马山县4个乡(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地形测绘,面积约1000亩;完成扶绥县3个乡(镇)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奖代补”土地整治项目地形测绘,面积1.3万亩;完成田东县土地开垦项目地形测绘,面积1.65万亩,调查图斑近5000个;实施来宾市兴宾区南泗乡柳村村等5个村及兴宾区高安乡高安村等2个村的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该项目采用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实施面积41.21公顷,新增水田面积32.22公顷;积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物勘院、国土测绘院成为我区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联盟首批成员单位,9名专家入选联盟首批专家库。测绘院已和相关市县就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充分对接,已初步与2个地级市、12个县初步达成空间规划编制意向。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不动产数据整合、耕地后备资源立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立项等方面项目,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三是开拓遥感应用新领域。遥感中心中标中国自然资源航遥中心 “南海海域及岛礁遥感调查”、“华南及西南地区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图制作”、广西环保厅 “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遥感解译”等项目。作为中国-东盟桥头堡遥感应用领域排头兵,充分利用 “广西遥感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承担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暨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基于北斗的境内外地质勘查监测空间信息服务及应用示范”项目,在北斗通信及定位精度、广西及东盟一些国家北斗地灾监测与预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提高了遥感应用及研究水平。
四是进一步加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扩大应用范围。2019年3月,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提供贵港市港北区、北流市相关资料开展土地整理试点工作;5月,向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院移交“十二五”期间开展的21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资料,用于开展全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6月,启动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应用系统项目工作,进一步利用已完成评价子项目成果资料,支撑土地及自然资源利用规划管理。
整改措施:
(十)贫困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项目立项在当地地方政府,我局的帮扶资金仅有每年50万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定点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在此情况下,我局克服困难,主动作为,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积极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扶持,多渠道想办法筹措资金,想方设法改善农村群众的出行困难和生产生活设施。广泛宣传动员,落实措施,鼓励群众紧紧抓住农村“三改工程”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实施改厕改厨改圈,提升人居品质。
2.充分发挥局每年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带动作用和项目的引领、导向作用。撬动更多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投入定点扶贫村。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二是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三是激发全局系统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责任领导:江坤树,牵头处室:人事处,协办处室:财务处,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村公共服务主要领域达标。按照“整体推进、基础先行、改善面貌、提升功能”的思路,加大定点扶贫村村庄整治力度。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多处筹措资金,大力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改善农村群众的出行困难和生产生活设施。广泛宣传动员,落实措施,鼓励群众紧紧抓住农村“三改工程”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实施改厕改厨改圈,提升人居品质。截至目前,协调引进资金4000多万元,其中,用于道路(产业路)设施硬化3823.8012万元,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259.0778万元,党建文化长廊(宣传栏)35.3万元,贫困户受益人数1.2万多人。
二是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一方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截至目前,共协调落实各类政府扶贫及社会项目近50个,其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另一方面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建立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道西村利用村集体资金种植黄金百香果60亩,与柳州市嘉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果苗、种植技术、保价回收;在大冲水库投放鱼苗3000尾,作为村集体养殖项目。道西村和桂山村引进社会资金近4万元,发放土鸡苗3100羽,贫困户受益人数458人。松木村利用好本村致富带头人、经济能手推动本村养殖业,在牛洞片成立“广兴养羊合作社”,养羊100多头,预计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争取产业发展资金扩大发展葡萄种植面积,并发挥后盾单位技术实力,利用“富硒”技术等提高附加值,打出品牌。新民村投入124万新种集体茶园面积80亩,新种茶苗7万株,补种茶苗4.7万株;延续去年的集体茭白项目,种植5亩茭白,预计可以带来收入2万元。狮中村在原有木耳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原黑木耳基地空闲大棚6个,土地约20亩,投资15万元养蛙作为发展集体经济产业。
三是加强产销对接,推动开展消费扶贫。我局要把定点扶贫村农产品销售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下属单位多,职工人数多等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将消费扶贫纳入局机关和局属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内容,组织开展定点扶贫村农产品定向直供单位食堂,鼓励定点扶贫村农产品销售与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的工会节日福利结合起来,建立长期供销关系,帮助贫困户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截至目前,全局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共计94.0855万元,其中富硒米62.5万元,富硒红薯2.984万元,马蹄9090元,百香果6000元,蜂蜜108265元,黑木耳3500元,茭白11790元,茶油147370元。
整改措施:
(十一)自治区已将找水打井立项权限下放至县一级政府部门,我局并无找水打井立项权,没有资金来源。在此情况下,我局克服困难,主动作为,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积极参加我区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工作,组成调研组赴大石山县(市、区)开展找水打井需求调研,深入找水条件特别困难的缺水村屯进行调查,为我区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无偿向30个大石山县(市、区)提供辖区范围内的1:10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责任领导:江坤树,牵头处室:人事处,协办处室:地矿处、找水办,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我局找水办7~9月,走访广西大石山区30个县(市、区)水利主管部门,对接大石山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工作,编写《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工作对接调研报告》,为局属单位在大石山区有关县(市、区)开展水文地质勘查(找水打井)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为我区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无偿向30个大石山县(市、区)提供辖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报告。对于我们提供的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报告,所有县(市、区)水利局均表示该成果报告十分珍贵,是他们接触到首份完整的涉及全县的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报告,对下一步农村饮水工程规划编制意义重大。
整改措施:
(十二)“扶贫”与“扶智”并重,支持贫困户技能提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免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特色种植实用技术培训。邀请种植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为贫困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提高定点帮扶村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掌握实用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激发他们发展种植业的动力,坚定脱贫信心。
责任领导:江坤树,牵头处室:人事处,协办处室:其他各处室,整改时限:2019年至中长期。
整改落实情况:
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加强教育引导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注重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贫困村、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截至目前,邀请农业、科技、水果、林业等部门专家13人次,先后开展5场次农业技术培训班,重点打造“百香果、茶叶、茭白等培训(示范)基地”,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力量,提高了农民致富的技能和素质。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人员377人次,帮助贫困户实现劳动就业229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70多万元。
强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保障,让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一是抓控辍保学,确保定点帮扶村没有一个适龄学童因贫困而失学,没有一个考取职高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因贫困而辍学。二是开展捐助贫困村学校的帮扶,共投入12.15万元,用于购买电脑、摄像机、教具、文体用品、书包、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衣服、鞋子、乒乓球桌等方面,改善贫困村教学及校舍条件。三是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捐赠书籍等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3万元,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人数76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