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地区 完成平果县、安德、那坡县3个测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包括5.5个1∶5万图幅,面积2598平方公里。
那坡县测区,上寒武统博菜田组中,采获大量三叶虫(共25个属,其中球节子4个属)、腕足类(共3个属)、角石或箭石类,确定其地层时代为晚寒武世凤山期,并建立了三个化石组合带,自上而下为:
Caluinella—Fatocephalus—Harpid组合带
Quadraticephalus—Saukiidae—Rhaptagmostus组合带
Eosaukia组合带
沉积相为浅海碳酸盐台地—陆棚相。在安德测区靖西和温一带,发现华北型三叶虫与东南型三叶虫混生现象,其中属华北型的有Prosaukia、Changia、Dictyelle、Tsinania等,属东南型的有Lotagnostus、Proceratopyga、Diceratopyga、Neoagnostus、Lophosaukia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有Hewenia、“Mansuyia”、Niobella等,共44个三叶虫属种。此外,还发现与三叶虫共生的腕足类、笔石、海桩纲(Stylophra)、始海百合纲(Eocrinoidea)等。上述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本区寒武纪生物地层的内容,而且证明了本区是杨子陆块与华南活动带的过渡带。
那坡测区,在泥盆纪地层中采获丰富的腕足类、珊瑚、竹节石、头足类等化石,建立了竹节石、牙形刺化石带,并证实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为一穿时(跨泥盆纪——石炭纪界线)的岩石地层单位。石炭系中,采到丰富的蜓类、珊瑚、牙形刺等化石,建立了牙形刺、蜓、珊瑚化石带。在二叠系中,也采到蜓类、牙形刺、珊蝴、介形类等化石,建立了蜓类化石带。早一中三叠世泥岩、灰岩中,发现一批双壳类、介形类、菊石类、牙形刺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
平果县测区,初步建立了石炭纪—早三叠世的生物地层序列,其中上泥盆统融县组和下石炭统都安组发现有孔虫化石。证实果化等地二叠纪海绵礁的存在及其分布范围,划分了礁岩类型、组合特征和生长旋回,根据古生物资料确定其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发现礁体与下伏石炭系黄龙组、马平组及二叠系栖霞组呈同构造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礁体内部具多次暴露标志,以及早三叠世“罗楼组”小生物礁的事件界面。这些发现与认识,大大提高了桂西同类生物礁的研究水平。在上泥盆统融县组和上石炭统马平组,首次发现不同时期的水下沉积岩脉,并查明了其分布范围,为研究古构造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下三叠统北泗组(原划为果化组)上部灰岩中发现菊石,“罗楼组”灰岩中发现牙形刺,其时代分别为中三叠世早期和早三叠世。
(资料来源:新编《广西地质矿产志》)
上传时间:2007-9-5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