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岩溶石山区是华南缺水的盆地区,需靠地下水来解决农田供水和人畜饮用水问题。因此,区水文队早自1965年以来,首先在贵县樟木、罗城县东门及武鸣县等缺水地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为农田灌溉扩大面积;1966—1974年先后在武呜、来宾、武宣、都安、宜山、忻城等县10片干旱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和水点调查,基本查明农田水利的水文地质条件,旱涝分布及其特点,统计出当时全区干旱面积为654万亩,有70万人缺水,并对岩溶石山区及非岩溶土山区分别提出了治理建议。至1976年,该队共完成干旱片l:l0万~1:5万水文地质勘查面积7957km2,施工钻孔152个,计进尺113 15m,为约3万亩农田,近2万人和l万头牲畜解决了饮用水。其中1964~1970年,该队还为宾阳县黎塘和钦州军分区驻地进行军工供水勘察,并成井采用地下水源。
1974~1976年,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根据1970年全国农业会议精神,部署广西大规模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地基本建设,由区地质局提供水文地质资料。于是1978~1981年区水文队根据区水利局《广西水利化简明区划报告》资料统计,全区耕地面积为394l万亩,其中水田2502万亩,旱地1439万亩;全区小型以上水库计4558座,有效库容1.Ol亿m3,塘坝81403座,有效库容8.56亿m3,引水工程15.50万处,引水量1187亿m3 (含部分地下河、岩溶大泉流量),提水工程4.66万处,其中提地下水量约4193万m3,有效灌溉面积为5.50万亩。全区水利设施在正常年有效灌溉面积为241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为218l万亩。全区工农业历年需水量:1978年为324..25亿m3,1985年为379.1l亿m3,2000年预计需512.16亿m3,其中岩溶区占全区面积4l%的比率推算,2000年需水量210亿m3。岩溶区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资源484.亿m3,枯水年为341.22亿m3,此数字远大于年需水量。应说明的是,地下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补给资源很难全部利用,特别是作为农田供水,旱季需水量大,而地下水迳流量却是年内最小值,且地下水受降雨补给又很快被排泄掉,仍然存在不少地方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于是区水文队加强了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对重点干旱片贵县樟木、南宁市金光农场、柳州市新兴农场、来宾县红河农场以及柳州、桂林、金城江、黎塘和涠洲岛等地的工矿企业进行供水勘察。通过多年实践,提出微地貌找水法取得成功,提高了勘探效果,使这一方法结合水文物探,成为广西岩溶区找水的重要方法,当时汇入该队主编的《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方法》一书中。此外,对重点地段还做了开采储量计算,加强探采结合,取得明显效果,提出对裸露型岩溶地下水“提、抬、挖、凿、拦、堵、蓄、引”的开发方针和“富、浅、近、易”的优先开采原则。兴利与除害同时加以综合治理,为解决当时当地人畜饮用水及灌溉,解除旱涝灾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6~1991年,区水文队对桂西岩溶石山区大化、都安、东兰、凤山、巴马5县开展人畜饮用水的水文地质规划普查,共施工找水钻孔103个,其中成井5 0眼,提供地下水资源可采量2.8 1万m3/d,解决5.1 6万人和近3万头牲畜的饮用水。与此同时,区第二水文队对桂西南石山罩崇左、马山、宁明、大新、邕宁、隆安、天等、龙州9县开展人畜饮用水规划调查,探采结合施工井孔36眼,提供地下水可采量0.8万m3/d,解决2.97万人和近2万头牲畜的饮用水。
1997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开展扶贫治旱攻坚项目,并委托区地矿局主持。通过对国定28个贫困县400多个500人以上缺水村屯的调查后,经批准在1 9个岩溶贫困县1 60余个村实施勘探打井,最终打出水井1 20余口,探明水量5万m3/a以上,解决了近1 0万人及1 0万余头牲畜的供水,取得了广西乃至西南岩溶区找水工作的突破,为治旱治穷作出了贡献。
上传时间:
2008-4-16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