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岩 火山岩是由地表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岩石,既包括细粒的、隐晶质的或玻璃质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又包括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次火山岩。次火山岩是一种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并与火山岩系同源的浅成和超浅成侵入岩。从火山喷发环境可分为海底喷发和陆相喷发。海底喷发通常是地槽下沉阶段喷发的,它与海相沉积物一般呈整合接触关系。陆相喷发通常是在构造运动后期喷发的,与下伏的岩层多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也可夹有沉积岩。广西火山岩发育,除南华系-寒武及古近系未发现火山岩外,其余各系均有火山岩分布,共有20个层位,累计厚度约9000m,占地层总厚度11%左右。广西的火山岩除晚白垩世为陆相喷发外,其余均属海相喷发。从形成时间上看主要有中元古代火山岩、晚元古代火山岩、早古生代火山岩、晚古生代火山岩、中生代火山岩、新生代火山岩。从岩石系列及组合看,主要以高铝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合;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细碧岩—中基性火山岩组;钙碱性系列基性火山岩组等为主,只有早奥陶世及晚二叠世有部分中酸性火山岩组合。从分布范围看华力西-印支期火山岩最广,主要分布在桂西、桂西南地区;燕山期火山岩次之,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地区陆相盆地中;桂北、桂东北主要是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有少量分布在大明山、岑溪等地;沿海岛屿尚有少量喜马拉雅期火山岩。
中元古代火山岩 分布于桂东南云开及桂北九万大山-大苗山地区。云开地区火山岩似层状、透镜状或构造岩片夹于云开群中,岩性以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为主,少量以斜长角闪石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角闪绿帘石岩、石榴阳起石岩等。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为玄武岩)锆石SHRIMP法同位素年龄为1462±28Ma。桂北地区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四堡群文通组中,少量见于九小组、鱼西组。由基性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玄武质熔岩、钠质硅质岩组成6个喷发旋回,总厚265-815m。其中第一、三、四层(旋回)均夹有玄武质科马提岩,第四层具完整的分带性,自下而上为:由透闪石化辉石质科马提岩组成的底部堆晶带-由具鬣剌结构的玄武质科马提岩组成的鬣剌带-由淬碎溶岩或雏晶熔岩组成的冷凝带。据岩石化学分析属不贫铝玄武质科马提岩,微量元素Pb、Sn、Rb、Cr、Sc较高,局部见斑点状黄铜矿、镍黄铁矿,辉砷镍矿等。科马提岩全岩Rb-Sr等时代同位素年龄为1667±247Ma。
晚元古代火山岩 分布于三江-融安断裂以东的龙胜三门街及贺州鹰扬关地区,均产于丹洲群合桐组与拱洞组之间的鹰扬关组中。龙胜地区的鹰扬关组(前称三门街组)以细碧岩为主,角斑岩次之,火山碎屑岩零星可见,顶部常见钠质硅质岩,组成了3个火山旋回,其间夹大理岩,总厚352-1025m。细碧岩以发育枕状构造、气孔-杏仁状构造为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铜、铁矿化。鹰扬关火山岩以角斑岩为主,细碧岩、火山碎屑岩次之,也可划分为3个喷发旋回,总厚621-862m。细碧岩仅发育气孔-杏仁状构造,属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以Pb-Pb法测得同位素年龄为819Ma,具铜、铁矿化。
早古生代火山岩 该期火山岩不发育,仅见三次火山活动:早奥陶世火山岩分布于大明山及都庞岭北侧-资源县楼底塘一带,前者以角斑岩为主,夹似细碧岩、底部为火山角砾岩,厚101-201m;后者由火山碎屑杂砾岩、凝灰岩等组成,厚0-161m。晚奥陶世火山岩见于岑溪市安平油茶林场之田林口组,岩性为阳起石岩、阳起石化基性熔岩,厚451m。早志留世火山岩见于岑溪市安平镇白板村,以角斑岩为主,夹似细碧岩、凝灰熔岩,底部为火山角砾岩,属钙碱化系列,厚>80m。
晚古生代火山岩 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地区,具有层位多,厚度小,岩性复杂等特点。从早至晚有:(1)早泥盆世火山岩:分布于田林县八渡下泥盆统塘丁组,由粗玄岩、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组成2个喷发旋回,在硅质岩夹层中产Erbenoiceras(埃尔本菊石),厚80-158m。(2)中泥盆世火山岩:分布于龙州县武德、科甲、板孟等地的唐家湾组中,由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玄武岩、粗面斑岩2个旋回组成,其间的灰岩夹层中产Leriophyllum sp.(角珊瑚)等化石,厚10-55m。(3)晚泥盆世火山岩:分布于百色阳圩、那坡平恩、靖西孟麻、地州等地的榴江组-五指山组中,由玄武岩、粗玄岩、粗面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2个旋回,厚9.5-126m。(4)早石炭世火山岩:分布于那坡-崇左等地的鹿寨组、英塘组中,由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粗玄岩、玄武安山岩组成2个喷发旋回,厚7-160m。(5)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那坡县那塘、岩信等地的南丹组中,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组成2个喷发旋回,厚66-399m。(6)中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百色-凭祥等地的四大寨组中,由粗玄岩、玄武岩、角砾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1-3个喷发旋回,厚69-490m。灰岩夹层中产Miselina sp.(米斯蜒)、Verbeekina sp.(费伯克蜒)等。(7)晚二叠世火山岩:广泛分布于桂西隆林塘马、马雄、西林周都、那坡县那塘的领好组,桂西南崇左布农、古坡、宁明更珍等地的合山组,以及灵山那隆、钦州板城等地的彭久组。均有3个喷发旋回,但领好组、合山组中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是桂西金矿的重要矿源层,崇左古坡一带的基性熔岩发育枕状构造,而彭久组中的火山岩以中酸性熔岩、凝灰岩为主,具铜矿化。
中生代火山岩 中生代是广西火山活动的重要时期,尤以早、中三叠纪最为强盛,晚白垩世次之,早侏罗世仅局部有微弱活动。(1)早三叠世火山岩:广泛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地区,火山活动中心始终在那坡-凭祥-崇左一带,自早期至晚期岩性由基性向酸性演化。石炮组火山岩由粗玄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凝灰岩组成,那坡地区玄武岩枕状构造相当发育,罗楼组、南洪组也有中基性火山岩夹层;在龙州、凭祥、崇左一带的北泗组发育巨厚的中酸性火山岩,由英安岩、流纹岩、熔岩凝灰岩等组成。(2)中三叠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两侧宁明亭亮-崇左罗白的板纳组,以及东兴市峝中-钦州大直一带的板八组中,由石英斑岩、流纹斑岩、凝灰熔岩、凝灰岩、珍珠岩、火山角砾岩组成1-3个喷发旋回。在桂西百逢组底部普遍有酸性凝灰岩。(3)早侏罗世火山岩:仅见于北流隆盛盆地及钦州盆地,岩性为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4)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博白旺茂、三滩、陆川马坡、玉林白沙、岑溪水汶、周公顶、容县自良等断陷盆地,以及宾阳邹圩、武鸣府城等地,由英安岩、流纹岩、霏细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组成1-3个喷发旋回,产沸石、珍珠岩、玛瑙、高岭土等。此外,在大瑶山地区镇龙山、龙头山、宋帽顶、夏宜等地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与寒武系不整合面附近,还发育有中酸性次火山岩体,由引爆角砾岩、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流纹斑岩等组成,与金、银矿有关。
新生代火山岩 分布于北部湾畔的合浦新圩、北海市涠洲岛、斜阳岛,由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橄榄玄武岩、凝灰岩等组成。涠洲岛火山岩中含橄榄石,新鲜粗粒者可作宝石。
上传时间:2007-6-28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