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岩 广西侵入岩发育,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桂东北和桂南地区,桂北、桂中、桂西有小面积出露。按形成时代,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四堡期、晋宁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共7期。其中以华力西期-印支期侵入岩出露面积最大,燕山期、加里东期次之,各类岩体2000余个,出露总面积约20510Km2,约占全区面积的8.67%。侵入岩的岩性复杂,岩类多样,有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和煌斑岩、伟晶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各类侵入岩与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尤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与中酸性侵入岩关系最为密切。成矿期中又以燕山期最为重要。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广西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不很发育,分布较零星,多呈岩床、岩墙、岩脉和不规则状产出。在构造位置、形成时代及地理分布上独具特点:桂北地区的四堡、晋宁期为基性、超基性;桂西地区的华力西、印支期为基性岩;桂中及桂南地区仅有少量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超基性岩。大小岩体约960个,出露面积817Km2,约占侵入岩的3.8%。其中桂北地区主要分布于九万大山、元宝山、龙胜、三江等地,共有岩体730余个,主要为变纯橄榄岩、变辉石岩、变辉长岩、变闪长岩等,部分具铜镍矿化,局部达小型矿床。桂西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常成岩群约200余个岩体,侵入于晚元古代地层,围岩多有热接触变质。主要为二辉橄榄岩、辉石岩、辉绿岩、辉绿玢岩等。岩体多含钛铁矿、局部形成砂矿,部分岩体含辰砂、黄铜矿、金砂等。桂中、桂南地区以基性岩为主,多沿断裂分布,计有30余个岩体,最年青的侵入体同位素年龄33-35Ma,以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等为主,多数岩体含钛铁矿,局部形成砂矿,部分岩体含铜、镍、锌、金等,局部形成金矿。 中酸性侵入岩 广西中酸性侵入岩发育,总面积20800Km2,占侵入岩的96.2%。大小岩体1043个,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北、桂东南地区。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四堡期、晋宁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四堡期岩体为广西最老的花岗岩体,有本洞、蒙洞口等9个,呈岩株零星分布于罗城、融水等地四堡群(Pt2s)中。晋宁期花岗岩分布于罗城、融水等地,有三防、元宝山等复式岩体,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基、岩株侵入于四堡群、丹洲群中。仅有青白口纪片麻状斑状含矽线黑云二长花岗岩,出露于两广交界的天堂山一带。加里东期酸性侵入岩分布广泛,桂东北、桂东南有花岗岩岩基出露,桂西、桂中一带还有花岗斑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岩株、岩脉零星分布。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极强烈,花岗岩体分布面积最大,约占侵入岩的50%,集中于桂东南防城、钦州、玉林一带,北流中庸岭、容县黎村一带有泥盆纪片麻状花岗岩和石炭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三叠纪有博白永安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和兴业县旺冲角闪钾长花岗岩,三叠纪以独具特征的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含紫苏辉石碎斑花岗斑岩、紫苏辉石碎斑熔岩。出露面积最大,构成宽20-70km,长达370km的花岗岩带。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分布最广,多以岩株产出,以桂东花山、姑婆山一带较集中,是广西著名的有色、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的相关岩体。
中元古代酸性侵入岩 中元古代酸性侵入岩,是广西最老的花岗岩,分布于罗城、融水等地四堡群中,有蒙洞口、峒马、本洞、大坡岭等9个岩体,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出露面积80Km2。岩体侵入四堡群,被丹洲群沉积覆盖,接触处有近10m厚的古风化壳,又被晚元古代三防岩体所侵入。测得同位素年龄1422Ma。岩体同化混染较强烈,捕虏体较多,与围岩界线明显,接触面倾向围岩,围岩具角岩化。岩石中Cr、Ni、Co、V、Cu、Pb、Zn、Sc等元素丰度较多,部分岩体含磁铁矿。
晚元古代酸性侵入岩 晚元古代酸性侵入岩分布于桂北和桂东南,两地岩体虽形成时代相同,而岩性确有较大差异。桂北是指分布于罗城、融水等地,共计73个岩体,面积约1400Km2,呈岩基、岩株产出,以三防、元宝山岩体最大,两者沿四堡群组成的穹窿构造核部侵入,局部侵入丹洲群底部,接触面产状多倾向围岩,倾角20-50度,围岩具角岩化。部分与围岩为交代侵入接触,边缘具混合岩化,岩体内部边缘具片麻状构造。岩体有同位素年龄值20余个,以858~952Ma为多。岩体以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部分为钾长花岗岩。岩体普遍有电英岩化、钠-奥长石化,局部云英岩化、白云母化、硅化等蚀变。岩石的长英矿物常被白云母、石英、黄玉、萤石、电气石取代,有的形成云英岩及其锡、铜矿产。微量元素含量较维氐值酸性岩高,Sn、Mn高出406倍,是广西锡矿最老的成矿岩体。桂东南云开大山区尚有青白口纪花岗岩(Qbgγ),有约60个岩体,面积约950Km2,为含变质矿物矽线石、石榴石的变形变质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岩体呈突变侵入于天堂山岩群(Pt1T),围岩具角岩化带,有的宽达150m。岩体的锆石离子探针法(SHRIMP)同位素年龄为906±24Ma,故岩体的形成时代为青白口纪。岩石普遍具片麻状构造、眼球状构造、透镜状构造,具鳞片花岗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等。岩体的副矿物达22种,有磁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钛铁矿、石榴石等,还有辉钼矿、锡石和自然金。
志留纪酸性侵入岩 广西加里东期的岩浆活动剧烈,有较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在桂北、桂东、桂东南一带形成较大的花岗岩岩基。桂西、桂中一带有花岗斑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岩株、岩脉出露。总面积达3903Km2。由于所处地质构造背景不同,岩体成因、产状和岩石特征亦有差异。桂北的越城岭、海洋山、桂中的钦甲等岩体多呈岩基产出,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桂东的大宁岩体呈岩基产出,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为同熔成因。桂东南的宁潭、三堡岩体呈岩基和岩株、为片麻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亦为陆壳改造型花岗岩。这些岩体侵入下古生界,围岩多具角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被泥盆系沉积覆盖,用不同方法作的数十个同位素年龄在418-457Ma之间,以志留纪为主,尤以晚志留世最多,说明岩体主要形成于加里东造山期。有关矿产为铜、钨、锡等。
泥盆纪花岗岩 仅分布于桂东南博白至岑溪一带,面积约550Km2,有和村、六扬、马鞍山、扶新等70余个岩体,呈岩株产出,侵入于天堂山岩群、云开岩群和青白口纪花岗岩体中。以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中有较多的斜长角闪片麻岩、硅化石英岩、变粒岩等包体。依据岩体侵入于青白口纪花岗岩和奥陶系,被三叠纪花岗岩侵入,测得同位素年龄为358-371Ma,故岩体形成时代为泥盆纪。
石炭纪花岗岩 石炭纪花岗岩分布范围基本与泥盆纪花岗岩相同,出露面积约300Km2,计有播扬、六靖、石村、高云塘、横山等34个岩体,呈岩侏、岩脉侵入于天堂山岩群、云开岩群、泥盆系和青白口纪花岗岩、泥盆纪花岗岩中,岩体多沿北东向断裂展布,北东走向的岩体较多。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副矿物多达27种,有磁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铌钽铁矿和辉钼矿、方铅矿、毒砂等金属矿物。
二叠纪花岗岩 二叠纪花岗岩分布于桂东南的兴业县旺冲至平南县六陈一带,有旺冲、六陈、荣光等岩体,面积共272Km2。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泥盆统,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同位素年龄258-262Ma,形成于早二叠世。岩体主要为肉红色中粗粒斑状含褐帘角闪黑云钾长(或二长)花岗岩,其次为中粗文象含褐帘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连续结构演化序列。岩体稀土总量(∑REE)315.5×10-6,高于维氏值(292×10-6),风化后可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因具红色可作花岗岩板材
早三叠世酸性侵入岩 印支期运动在广西较强烈,相应这个时期的酸性岩浆岩活动剧烈,在钦州至玉林一带,大规模的花岗岩形成,组成北东向的大容山、十万山岩带,有百余个岩体,面积7000Km2。岩体多呈岩基、少数呈岩株、岩脉产出,侵入于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外接触带宽100-600m,具角岩化、大理岩化等。被下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覆盖。有的岩体与围岩多呈断层接触。岩体普遍含堇青石和红棕色黑云母,有的还含硅线石、紫苏辉石等二长花岗岩,根据岩体的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岩体间接触关系进一步划分为7个侵入期次。岩体有堇青角岩、堇青黑云斜长角岩、片岩、变粒岩等包体,多的有占主体岩石的2%,岩体的副矿物为钛铁矿、独居石、磷灰石、锆石组合,微量元素Cr、Ni、Co、V、Zr、Ti、Sc、Ba较高,而W、Sn、Li、Rb较低,稀土总量偏低,低于维氏值,但岩浆演化晚期侵入岩的W、Sn丰度高,局部地段形成W、Sn矿点。根据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下二叠统,葵山岩体侵入上二叠统,被侏罗系沉积覆盖,以及百余个同位素年龄值统计(以238.9-255.4Ma和245-272Ma居多),故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
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 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分布于桂东南防城、钦州、兴业、苍梧等县一带,按岩体产出特征可明显分出两部分,一为呈带状展布的酸性侵入岩,另一部分呈零星分布的中性侵入岩。前者受灵山深断裂控制,主要有大寺、东山、台马、良村、那垌、念稳等岩体,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分布于大容山岩、葵山岩体北部,并有密切的成因及演化关系,出露面积约2000Km2。岩体的特点是普遍含紫苏辉石、堇青石、石榴石等矿物,包体多,以暗色包体和石英包体为主,氧化物含量为FeO高,Fe2O3很低,副矿物以钛铁矿为主,岩石普遍为碎斑状结构。主要岩石为连斑状碎斑紫苏石榴堇青黑云花岗斑岩、碎斑状堇青紫苏花岗斑岩、堇青长石石英斑岩、碎斑熔岩等,熔岩多出现在岩体边部。说明岩体具超浅成相至喷出相的特点。岩体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和侵入二叠纪旺冲岩体、早三叠世大容山岩体等,同位素年龄212-237Ma为主,故其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另一部分呈零星分布的岩体有出露于苍梧县的新地、富埇、善村等岩体,呈岩株产出,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侵入于下古生界,被侏罗纪花岗岩侵入,同位素年龄为219-222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
侏罗纪酸性侵入岩 侏罗纪岩浆岩活动较强烈,以酸性侵入活动为主,中、酸性侵入岩出露广,除部分呈岩基外,多呈岩株或岩株群产出。有色、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与其有关。按形成时代可分为早中侏罗世侵入岩和晚侏罗世侵入岩。
早中侏罗世侵入岩 分布于桂北龙胜与湖南城步两县交界一带的双团、甘甲岩体,呈岩基产出,侵入丹洲群和震旦系,在广西出露面积约77Km2,为花岗闪长岩和细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198-21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另一早侏罗世的花岗岩是分布于恭城县栗木一带,是由泡水岭、牛栏岭、水溪庙等12个小岩株、岩脉组成,出露面积共2.8Km2和部分隐伏岩体,侵入于泥盆系、下石炭统,围岩具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为锂白云母钠长花岗岩,钠长石含量达25-40%,而稀土总量很低,∑REE23-50×10-6。岩石具黄玉化交代作用,形成铌钽钨锡矿床,是著名的含矿岩体。同位素年龄159-185Ma。早侏罗世越城岭、猫儿山岩株群,分布于资源、全州、兴安和湖南新宁一带,侵入志留纪越城岭等岩体中,有数十个小岩株,总面积约80Km2,由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部分由花岗斑岩组成,具轻微钠长石化和云英岩化,微量元素W、Sn、As、Sb含量较高,高出酸性岩维氏值的3-38倍,Bi高出近400倍,个别形成矿床。同位素年龄157-186Ma。
中晚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 中晚侏罗世的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分布很广,尤以桂东、桂东南最发育,岩石类型复杂。岩体呈岩基、岩株侵入于古生界。同位素年龄164-146Ma为主。现按地质、岩性、岩石化学特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重熔型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个别岩体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出露面积约2450Km2。岩体侵入古生界的砂岩、碳酸盐岩中,围岩具角岩化、大理岩化,局部具矽卡岩化,外接触蚀变带宽数十米至1000米,最宽近3Km。岩体副矿物种类多,有钛铁矿、独居石、石榴石组合,又具磁铁矿、榍石、磷灰石组合,且普遍含黑钨矿、锡石及铌、钽矿物等。对形成钨、锡矿和稀土矿有利,部分岩体因钾长石含量高,岩石具良好自形晶结构,呈肉红色,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代表性岩体有花山、姑婆山、银顶山、金鸡顶、广平、长岗顶、桂平西山等岩体。第二类:同熔型岩体以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个别岩体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出露面积约190Km2。呈岩株产出,侵入寒武系,个别侵入泥盆系,部分围岩具角岩化,外蚀变带宽10-300m。部分岩体有明显铜钼矿化。主要有藤县古隆、南安岩体,苍梧夏郢岩体,昭平古袍岩体等。第三类:以杂岩体为特征,岩性复杂,中酸性岩为主,有少量基性超基性岩。有石英正长斑岩、石英正长岩、角闪岩、辉绿玢岩等。出露面积约243Km2,多呈岩株产出,侵入古生界,部分围岩蚀变带宽约300m,主要为角岩化、硅化等,部分岩体侵入晚三叠世侵入岩,同位素年龄为162Ma。代表岩体有马山、南渡、清湖、罗容等岩体。
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 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较发育,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中,面积约925Km2。除陆川、昆仑关岩体为岩基外,其余均呈岩株产出,侵入于古生界,围岩蚀变带宽200-600m,普遍具角岩化、大理岩化。油麻坡岩体外接触带具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角岩化和矽卡岩化。主要岩性为细中粒斑状含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二长(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岩石含Sn、Mo、W、Cu、Rb、Cr、等元素较高,形成锡-多金属矿床。主要有昆仑关、谢仙嶂、陆川、大王岭、米场、柏枒、油麻坡、三义埇等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02-118Ma。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
晚白垩世酸性侵入岩 主要分布于桂东南,其它地区有零星出露,面积275Km2。岩体多呈岩株、岩枝、岩瘤、岩墙产出。有的与晚白垩世火山岩伴生。岩体侵入于下白垩统、早白垩世花岗岩。同位素年龄84-90Ma,时代属晚白垩世。主要岩体有博白县英桥、蛇埒坑、汉平、斗垌、岑溪市周公顶、古响、凤凰顶、容县清塘、罗马等岩体,巴马、大明山一带有岩群出露。岩性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紫苏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长石石英斑岩等。SiO2含量多数大于70%,MgO、Fe2O3、FeO偏低,W、Sn、Bi丰度较高,对形成钨矿床有利。部分岩体和微量元素Cu、Pb、Mo丰度较高,形成含银多金属矿。
单独侵入体的花岗岩类 单独侵入体是指星散的小侵入体,分布于桂中、桂东地区,多侵入古生界,个别被古近系沉积覆盖。呈岩墙、岩脉、岩枝、岩瘤产出。计有横县河塘岩体、贵港市大平顶、石狗岭岩体、金秀县大进岩体、贺州碗山顶岩体等。岩性有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部分岩体含Sn、Cu、Pb、As、W较高,个别岩体富含锡石、黑钨矿,对成矿有利。
伟晶岩类 广西伟晶岩分布较广,主要赋存于桂北志留纪花岗岩中,桂东南元古代至志留纪变形变质花岗岩和中生代花岗岩中。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中有少量出现。伟晶岩呈脉状,少部分呈透镜状、团块状或不规则状。多成群出现,分布常有一定方向,产状多受岩体节理、片麻理和地层层理控制。以花岗伟晶岩为主,也有少量钾长伟晶岩,与铌、铍、钨、锡、钾、磷等矿产有关。就主要伟晶岩简述。
越城岭伟晶岩带 位于资源断裂带以东,资源县坪水底、咸水洞、茅安塘一带。侵入于志留纪越城岭岩体西侧片麻状花岗岩、片麻岩、片岩残留体中。岩带长60Km,有2390多条伟晶岩,呈北北东向分布,走向与花岗岩片麻理产状一致。岩脉宽0.1-6m,长0.5-10m为多,少数长100-200m,最长可达2000m。脉多呈不规则状、透镜状。伟晶岩中Ta、Nb、Be、Li等元素含量高,铌铁矿、褐钇铌矿、黑稀-复稀金矿等副矿物出现普遍,少数岩脉中含细晶石、锡石、绿柱石等。
桂东南旺庆伟晶岩群 位于岑溪市旺庆伟晶岩呈脉状和透镜状侵入正长岩中。伟晶岩脉多沿东西向张扭性断裂贯入,倾角较陡,一般50-70度,脉壁清晰。脉宽多为数十米,以钾长伟晶岩、花岗伟晶岩为主,部分伟晶岩中富含磷、铀、钍、氟等元素和呈巨型柱状晶(长10mm)氟磷灰石。
石垌伟晶岩 分布于陆川县石垌村一带,岩脉成群侵入元古界变粒岩、片岩中。岩脉倾向北西,倾角10-45度,多平行片理分布,与围岩界线不很明显,呈脉状、不规则囊状、透镜状,宽0.5-2m,长40-120m。岩脉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强烈,一般富含铌铁矿、富铪锆石、锡石、细晶石,铌、钽元素含量较高,个别较大岩脉作钾矿。
老虎头伟晶岩群 分布于博白县老虎头水库、邦杰等地,侵入于宁潭片麻状花岗岩中,共有岩脉726条,成群平等雁列分布,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之。脉宽0.5-1.5m,长100-200m,最长达640m,沿倾向延深达100-150m。脉壁较平整,与围岩界线清楚,伟晶岩的钠质交代作用强而普遍,含Nb、Ta、Sn、Zr、Be、Y、Yb等元素含量较高,细晶石、铌钽铁矿、褐钇矿、富铪锆石、磷钇矿、锡石等常见。
上传时间:2007-6-28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