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地处中南半岛北部,面积236800km2.其境内80%的地区为山地和高原.由于受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老挝地质矿产调查程度很低。
老挝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极为发育,现代风化堆积作用强烈,基岩出露较少,加之交通不便,地质调查程度很低.因此,目前对地质构造特征只了解其大概。
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其次为中生界和新生界,虽无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直接证据表明有前寒武纪地层存在,但在西北、东北及东南部发现了少量深变质岩系,一般认为应属元古宙地层.
古生界主要发育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寒武系只在与越南相邻的南玛(NamMa)山谷中有少量出露,其岩石组合为浅变质的灰岩、页岩、砂岩(石英岩)和砾岩,这套岩石组合延伸至越南境内被定为“寒武-奥陶系”;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主要出露在丰沙弯(Phonsavan)和川圹(XiengKhouang)地区,另外在东南部的北通河(Sekong)东侧也有发育,其岩性主要为海相灰岩、砂岩和泥质岩石;石炭系—二叠系分布最广,主要为海相灰岩、砂岩和泥质岩石,在个别地方也有陆相沉积,如在沙拉弯的石炭系和丰沙里(PhongSaly)的二叠系中含有煤层.
中生界主要为出露在桑怒(SamNua)地区的中、上三叠统海相灰岩、砂岩和粉砂岩等,其次在南部北通河谷中有侏罗系海相沉积发育.晚三叠世大部分地区褶皱隆起成山地,出现了晚三叠世—白垩纪海陆交互相砂岩、砾岩沉积,在晚白垩形成了大量红色泥质粉沙岩和细砂岩,并有蒸发岩系出现.新生界缺失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在北部山间谷地发育,主要为砂岩、泥质岩石和少量泥灰岩,并有褐煤层出现;第四系在沟谷中广泛分布,主要为砂砾层,也有粉砂质、黄土和灰分构造与岩浆岩
在西北部沿湄公河出露地质年代不详的片麻岩及老花岗岩,可能为缅泰克拉通的结晶基底(图1),其他地区则为古生代—中生代褶皱带.志留纪—三叠纪西部地区为大陆边缘,东部地区为海盆,在三叠纪海盆褶皱封闭.总体上形成了西北、北中、南部3个褶皱带.
西北部印支期褶皱带贯穿老挝西部,其区域构造线为NNE向,泥盆系—三叠系发生了中等—强烈褶皱,并伴有浅变质作用.在北礼(PakLay)一带发育一些早三叠世花岗质小侵入体,也有时代不详的花岗岩体,沙耶武里(Sayaburi)附近见有辉长岩体.褶皱带中北礼-琅勃拉邦(LuangPrabang)一带和西北边境地区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分布广泛,可能为二叠纪火山活动的产物.
北中部海西期褶皱带主要由奥陶系—石炭系组成,其基底可能为加里东期褶皱带,在这一早期褶皱,在老地块的拼合作用.该褶皱带区域构造线为NW-NNW向,向北与西北部褶皱带在东经103°附近合并,在桑怒和他曲(Thakhek)发现了白垩纪花岗岩小侵入体.此外桑怒盆地是一个三叠纪构造叠加在海西期褶皱带上的中生代陆内构造-火山盆地并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发育三叠纪流纹岩、英安岩和玄武岩,可见中生代构造活动对其有叠加影响.
南部印支期褶皱带主要由变形较弱的中生代陆相沉积岩组成,区域构造线为NNW向,其基底为海西期或加里东期褶皱带,也可能有前寒武纪地层,总之对其基底了解甚少.
现在已发现有造山后侏罗系和下白垩统陆相砂岩、砾岩在许多地方发育,表明大部分地区在晚中生代发生了隆起和断裂活动,这可能是受周边板块(尤其是东侧的南中国海板块和西侧的缅泰板块)作用的影响所致;此外,在北部地区发育的新第三纪小裂谷和南部地区大量分布(西北部也有小规模分布)的上新世—更新世玄武岩(包括一些碱性岩)表明在新生代发生了拉张作用.虽然对新生代构造活动了解的也很少,但现代水系冲积物分布及地形等表明晚新生代造陆隆起作用一直比较强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