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事件已持续近两个月。本是自己无理取闹,菲律宾却摆出一副被大国欺负的可怜相,一方面多次向中国提“抗议”,要求中国保持“克制”;另一方面小动作不断,把问题复杂化、多边化,耗费中国大量的精力陪他“玩”。事实上,黄岩岛事件不过是南海问题的一个缩影。近10多年来,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趁中国聚精会神谋发展之机,先是侵占南海岛礁、掠夺资源,进而发展到驱逐我人员、挑战我主权的地步。
一些国家搅局南海,除了战略意义之外,很重要的是看中了南海宝贵的矿产和渔业资源,而我国对海洋资源重视程度不够,因调查勘探程度低而没有充分利用,无疑也给别人留下了可乘之机。迄今为止,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已有勘探油井上千口,每年油气产量大约5000万吨。相比而言,中国在南海的开发进程迟缓得多,南沙群岛尚没有中国一口油井。
应对南海危机,除了经济制裁、外交攻势以及舆论施压外,加快海洋资源调查勘探,无疑是维护主权的一项重要应对之策。加快海洋调查勘探,要发挥“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的地质勘查新机制的作用。首先,在已有初步调查的资料基础上,通过公益性地质工作开展稍大比例尺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的基本情况,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为商业性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开发技术支持。而后,采取竞争性谈判或者协议出让的方式,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在重点区域进行风险勘探开发。与陆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相比,海上油气开采技术难度高、开采成本大,企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需要大量设备投入,还面临较高的环境风险,设立高的“准入门槛”是必要的。在支持和鼓励国有油气集团加大勘探力度的同时,要落实国务院“新36条”的规定,创造条件让业绩优秀、信誉良好的大型民营企业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或者允许民营企业组建“联合体”参与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利用。在加快企业“下海”过程中,还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完善监管制度,引导企业加强对勘查风险、环境风险等的防控,促进海洋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
早在2500年前,希腊人狄米斯托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600多年前,我国航海家郑和也曾发出“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也来自于海”的感叹。面对周边国家肆无忌惮地“揩油”,面对国内高起的油价和攀升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我们无需再“高度克制”。在维护主权的同时,更要在南海“聚宝盆”取得实际的经济利益——陆海统筹,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支撑点。
作者: 杨伯轩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