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由区水文队以张永信为主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志》出版问世。该成果主要记载了广西建国以来水工环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以l:20万水文地质普查和1:5万~1:1 0万城市及西江水系流域水工环地质资料为基础,全面系统地收集区内水工环资料,首次对全区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总结,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突出广西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水工环问题,力求从理论上揭示其规律性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该志书分为基础地质、区域岩溶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区域工程地质和主要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5篇,采用志与专著相结合的体裁,突出水工环地质方面的科技发展,以适应专业发展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志书的岩溶地质部分,以岩溶地质为主线,从可溶性岩石的组成成分及溶蚀机理,系统地阐述了岩溶微地貌和宏观地貌的分类及其特征,结合地层岩石的组合关系,对宏观地貌类型的划分尤具特色;经统计分析大量钻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在岩溶发育程度方面开展了深入分析研究,并进行了分区;对不同地貌覆盖型岩溶区如岩溶平原、谷地的下伏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深、浅岩溶的划分界限深度,阐述了各自的发育、充填程度和区域分布规律,从岩溶地质历史演化的角度对广西古岩溶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岩溶区的研究开发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另一方面,从地表宏观岩溶形态和地下一定深度内的岩溶形态特征,综合划分及命名为高峰洼地、峰丛深洼地和峰丛谷地一孤峰平原及岩溶质山岭3种地貌单元,确定1 4种岩溶系统模式,定名为各地貌单元浅、中、深埋伏多层的洞穴管道系统,并分别作了描述。
志书的区域水文地质部分,深入系统地阐述地下水赋存、运动、分布规律以及水化学、水动态、热矿水特征,在此基础上按地表江、河流域进行了全区地下水系统和亚系统的划分,并进行了描述,对全区地下水按含水系统和地下水系统评价,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按含水岩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保证率进行了计算和评价,是对区域性水文地质评价条件的新尝试,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还论述了岩溶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条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对岩溶区的经济建设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区域工程地质部分,对全区岩土体类型及特征、区域稳定性条件、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系统的评述和综合分析,据此作了比较合理的工程地质分区;对区内红粘土、膨胀土、软土,尤其是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影响红粘土承载力的有关物理力学及胀缩性参数及其相互关系,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详细分析计算,获得具代表意义的特征参数,并尝试建立柳州次生红粘土承载力的经验公式,为红粘土的成因分类和工程特征研究积累了资料,对提高工程勘查质量,兴利除弊,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区域地震和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岩溶渗漏、岩溶塌陷、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矿坑突水等主要地质灾害,分别作了论述。此外,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志书的最后,是主要城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述部分,.详细记述了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玉林、梧州等城市地质概貌,重点阐述城市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质量及污染程度以及建筑地基土的适宜性,为城市建筑规划提供了较好地质依据。这些新资料和新隋况,都是开展l: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之前所没有的,是地质环境勘查研究在科技方面的一大进展。
该成果首次编制了全区1:1 00万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岩溶地质图3幅,作为附图,亦可算作是广西地质环境领域的重大事件。该志书近期经上级有关部门评定获2005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来源:《广西地质矿产科学技术发展史》
上传时间:
2008-4-16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